投资安全的配资平台 2024中考考点跟踪练习:文言文阅读

发布日期:2024-09-15 21:26    点击次数:160

投资安全的配资平台 2024中考考点跟踪练习:文言文阅读

考点跟踪训练 : 文言文阅读投资安全的配资平台

1. (2018·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 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⑥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注释】①脔(luán):把肉切割成小块。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③蹙(cù):逼近。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⑥几希:很少。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山阴王氏佣也(被雇佣的人)

B. 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 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 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化 人 坛 四 面 皆 水 断 前 后 两 桥 则 死 地 矣 盍 诱 倭 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走进飞大田小组,一排排彩色建筑映入眼帘,李八柳和她的同事们正忙碌着清扫沿途的垃圾,捡拾四周的枯叶。曾经,李八柳和家人以务农为生,然而,随着“山色·飞大田”项目的推进,她的生活轨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今的她还有她的丈夫孔佑清成为了“山色·飞大田”项目的工作人员,同时有了稳定的收入,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让他们享受着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根据公告,15日起,在河南郑州航空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为河南省行政区域;将云南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由昆明市扩大至昆明、丽江、玉溪、普洱、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红河、文山等9个市(州)行政区域。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4)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

2. (2018·金华、丽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 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

A. 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 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 求砚不复得 求二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天 砚 也 有 砚 之 德 而 不 足 于 形 耳。

(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天石砚铭》(并序)中说“或主于

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理由。

3. (2018·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义 猫

[清]宣 鼎

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然厄于命,家中落拓。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自此猫不他往,恋恋依翁侧。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

是年秋涝,粒米无收。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①已尽。猫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小女子责之曰:“人尚无食,汝欲食耶?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猫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

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②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圆正,值千金。翁惊讶失色,曰:“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其妻女曰:“翁言虽是,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假手以济,岂尽狸奴③力耶?姑先质资④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似亦无伤。”翁不得已,姑从之。

次年遍访,无失物家。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典质:典当。②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③狸奴:猫的别称。④质资:这里指抵押宝珠换钱。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

①翁每饭必食以腥 ( )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 )

②借贷无门,典质已尽 ( )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 )

③明告其故而归之 ( )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

④翁不得已,姑从之 ( )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但 井 上 之 李 岂 无 主 者 廉 士 尚 且 取 之 所 谓 饥 不 择 食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

(4)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甲】贾胡买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选自王士禛《香祖笔记》)

【乙】方竹柱杖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③别和尚。”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④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⑤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选自冯翊子《桂苑丛谈》)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②日晷(ɡ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③祗(zhī):恭敬。④筇(qiónɡ):竹名,可以做柱杖。⑤朱方:地名。这里与前面的浙右同指一个地区。

(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曰:“至今宝之。”

A.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B.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 时人莫之许也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主人故高其值 ( )

②不顾而去 ( )

③煮茗既终 ( )

④且朱崖所宝之物( )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别 后 不 数 岁 再 领 朱 方 居 三 日 复 因 到 院 问 前 时 柱 杖 何 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

(5)结合两文内容,说说贾胡、朱崖“惊叹”“嗟叹”的原因各是什么。

(6)说说两则故事给你的共同启示。

5. (2017·永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①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②。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拊(fǔ):拍击。②佚乐:逸乐。佚,同“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居君之国而穷 ( )

②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

③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 )

④子列子笑谓之曰 (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居君之国而穷

A. 其妻望之而拊心 B.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C. 辍耕之垄上 D.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子 列 子 出 见 使 者 再 拜 而 辞 使 者 去。

(4)客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结合本文内容,简述理由。

6. (2017·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恶 圆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友 人 公 植 者 闻 有 戏 儿 之 器 请 见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乳母为圆转之器 ( )

②及见之,趋焚之 ( )

③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 ( )

④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友人公植是一个怎样的人。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选自《战国策》)

【乙】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受命。” (选自《战国策》)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法 令 至 行 公 平 无 私 罚 不 讳 强 大 赏 不 私 亲 近 法 及 太 子,黥 劓 其 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大王更为臣也 ( )

②期年之后 ( )

③愿大王图之 ( )

④善我国家使诸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5)太史公司马迁有言:“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说明国家的立法和任人对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用人而言,你觉得秦惠王是明君还是昏君?请结合【甲】【乙】两文稍加分析。

8. (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③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④,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灌水之阳,有溪焉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 故更之为愚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 皆山水之奇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 大舟不可入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遂 负 土 累 石 塞 其 隘 为 愚 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山东淄博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苏秦刺股 ( )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 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待燧动而焰发 有地隐然而高

D. 待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5)唐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

法及其作用。

10. (绍兴市上虞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世农易业

狐邱之野人世农,农田之入俭①,恒思易其业,而未有加于农者。其舅之子驺②于邑大夫,归而华其衣,见而企焉,遂弃农而往为驺。其主曰:“汝自欲耳,余弗女逐也,三年而不返,则汝之田与庐,吾当使他人营之,无悔也。”跽③而辞曰:“唯。”越三年而其所事者物故④欲复归而田与庐皆易人矣。故主怜而召之,而其同里皆疾其亡故而违常也,遂恧⑤,不敢复而途殍⑥焉。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俭:少。②驺(zōu):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③跽(jì):长跪。④物故:死亡。⑤恧(nǜ):惭愧。⑥途殍:中途饿死。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越 三 年 而 其 所 事 者 物 故 欲 复 归 而 田 与 庐 皆 易 人 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恒思易其业 ( )

②见而企焉  ( )

③余弗女逐也 ( )

④皆疾其亡故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年而不返,则汝之田与庐,吾当使他人营之,无悔也。

(4)请选出与本文的主旨最为接近的一句话 ( )

A.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

B. 良贾不以折阅废市。

C. 唇亡则齿自寒。

D.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

11. (淳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以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⑤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之 词 翰 若 此 何 忍 藏 锋 成 鄙 夫 之 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崇义谓琰之曰( )

②比四五十案 ( )

③词彩弥精 ( )

④降阶谢曰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

A. 但以行乐为事 以君为长者

B. 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将奏免之 辍耕之垄上

D. 案达于崇义 骈死于槽枥之间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②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5)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

12. (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七贤画序

欧阳修

某①不幸,少孤。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生四岁,而先人捐馆②。某为儿童时,先妣③尝谓某曰:“吾归汝家时,极贫。汝父为吏至廉,又于物无所嗜,惟喜宾客,不计其家有无以具酒食。在绵州三年,他人皆多买蜀物以归,汝父不营一物,而俸禄待宾客,亦无余已。罢官,有绢一匹,画为《七贤图》六幅,曰‘此七君子,吾所爱也’。此外无蜀物。”后先人调泰州军事判官,卒于任。比某十许岁时,家益贫。每岁时设席祭祀,则张此图于壁,先妣必指某曰:“吾家故物也。”

后三十余年,图亦故暗。某忝立朝,惧其久而益朽损,遂取《七贤》,命工装轴之,更可传百余年。以为欧阳氏旧物,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而示吾先君所好尚。又以见吾母少寡而子幼能克成其家不失旧物。盖自先君有事④后二十年,某始及第。今又二十三年矣,事迹如此,始为作赞并序。

【注释】①某:我,指作者自己。②捐馆:去世。③先妣:对自己亡母的称呼。④有事:这里理解为去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以 见 吾 母 少 寡 而 子 幼 能 克 成 其 家 不 失 旧 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妣尝谓某曰 ( )

②惟喜宾客 ( )

③家益贫 ( )

④画为《七贤图》六幅(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人皆多买蜀物以归,汝父不营一物。

(4)作者“遂取《七贤》,命工装轴之”,有何用意?

13. (福建漳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①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②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③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①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③即:如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谓惠子曰 ( )

②非梧桐不止 ( )

③是商贾之人也 ( )

④遂辞平原君而去(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 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 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②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4)根据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②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14. (江苏盐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相与步于中庭 (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③轼诣武卫营 ( )

④卒全其城 (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除了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其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考点跟踪训练: 文言文阅读

1. (1)B 【解析】考查课外文言文的实词的意义。要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B项有误,“寇”应为入侵之意。 (2)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解析】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先结合上下文读懂语意,再结合句子中常见的表停顿的词进行判断,如“则”前一般要停顿。 (3)①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被抓住了。 ②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能力。做到明确句子特点,如省略句、倒装句等。第②句为省略句,“救死不暇”前加上主语“姚长子”。留意重点字词,做到字字落实,句子通顺。如第①句中的“若辈”“亟”“俟”“即”“擒”等词的意思,第②句中的“乃”“全”“桑梓”等词的意思。 (4)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倾向的评价能力,根据题干“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结合姚长子的壮举,弘扬其大义;并根据文章中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好好保护义士的遗存。

【参考译文】姚长子,是在山阴王氏帮佣的人。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绍兴,从诸暨偷偷潜至鉴湖铺。姚长子正踞坐在稻床上打稻,见倭寇来到,拿着稻叉与(他们)搏斗。(姚长子)被(倭寇)擒获,(倭寇)用藤绳穿过他的肩,并叮嘱姚长子说:“带(我们)到舟山就放你。”姚长子误认为(他们说的是)吴氏的州山。(他们)取道柯山,翻越柯岭,来到化人坛。(姚长子)自己谋划说:“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截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骗倭寇进入?”于是(姚长子)悄悄地告诉乡里人说:“我引诱倭寇到化人坛了。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被抓住了。”等到(倭寇)抵达化人坛,前后的桥都被截断,倭寇没有办法离开,于是把姚长子一寸寸切成肉齑,筑起土城(用来)自卫。(人们)围困他们好几天,(倭寇)饿极了。我们的士兵在(河边的)船上打洞,并在洞中塞入败絮来引诱他们。倭寇深夜偷船计划逃走,(船)行到河当中,(士兵)拉走所塞在船里的败絮让船沉没,四面合围夹击他们,一百三十人全部在那里被歼灭。乡里人为姚长子的义举所感动,(包裹他被砍碎的肉齑,)葬在钟堰的寿家岸。

(姚长子)没有继承人来祭祀,听任(他的墓)沦为牛羊践踏的废墟,旁边的农民还每天挖走一锹土,(恐怕)它不沦为田埂、道路的情况是很少了。我为(它)立石碑划定(墓的)边界,于是写了铭文说:

自己一个人遭受醢刑,也醢死(倭寇)一百三十人,功劳不足以挂齿;自己一个人遭受醢刑,(却)使几千万人存活,这功劳怎么不让人怀念?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官府)表彰(他的)义举之后,公道得以大大彰显,(可我们后人)却不想让这满一尺见方的土地(的墓地)留存下去。多么可悲啊!

2. (1)B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回答时要能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材料,确定其意思。B项“为”依次解释为“雕刻”和“替”。其他三项释义相同。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以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一些标志性的词,如“也”后停顿,“而”前停顿。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先根据文中相关句子,用现代汉语解释字面上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内容分别体会其蕴含的感情。 (4)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形”废“德”,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唯“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先概括文章内容,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

【参考译文】苏轼我十二岁时,在四川眉山的纱縠行住所的空地上,与小朋友们玩挖地游戏。(我)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这石头)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它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我)试着把(它)当成砚,(砚台)磨墨非常易浓,环顾(砚台的四周)没有储水的地方。我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它)有砚台(要有的好的石材)这种“德”,只是在外形上有所欠缺罢了。”于是,(我的父亲)当即把(这块砚台)送给了我,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啊。”(于是,)我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且(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选择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世上(这样的人)本来就有很多。”

元丰二年(1079年)秋七月,我获罪下狱,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我)来到黄州,砚台再也找不到了,(我)以为把它弄丢了。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我)乘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我)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是十分精致,却是我的父亲亲手雕刻在它上面的啊,(就算)想让工匠来完成它,也是不可以改变的。

3. (1)①喂养,给……吃 食物 ②已经 停止 ③原因 故意 ④听从,顺从 跟从 【解析】考查课外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要求熟悉掌握课内重点词的多种用法,并灵活运用。 (2)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要求先弄懂句子大意,判断有无句首或句尾的标志性的词,如“者”后停顿;断句后再结合语境,检查是否正确。 (3)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猫。 【解析】考查文言文译句能力。要求先判断有无运用文言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等,再结合关键性词语逐一落实,如“倾”“毙”“恻然”“伺”等,做到完整通顺。

(4)示例一:老翁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宝珠是老翁所收养的猫衔来的报恩之物,而且当初他家生活艰难,他只是暂时将宝珠抵押来换钱度日,后来又遍访失主不得,最后才卖了宝珠。 示例二:老翁的做法不妥。因为老翁救助饥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如果卖了宝珠就玷污了他的品行;猫衔来的宝珠毕竟属于他人,且价值贵重,卖了有可能冤及别人;尽管暂时找不到失主,还可以继续寻找。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与评价能力。要求结合文章中老翁起先及后来的行为,从多方面内容回答是合情合理还是不妥,做到观点与内容相一致。

【参考译文】有一个老翁,救死扶伤,体恤生灵,帮助他人,爱护物品,人人都很敬仰他。然而受生活厄运,(他)家中落寞贫困。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猫。从这以后,猫不去别的地方,只恋恋不舍地在老翁身边陪伴。老翁每次吃饭一定给(猫)喂带腥味的食物,就是外出,(老翁)也一定叮嘱家人要尽心尽力爱护照养(猫)。

这一年(发生)秋涝,粮食颗粒无收。老翁家缺粮食,没有地方去借钱,典当也已经用完。猫更是没有办法得到食物,在身边嗷嗷地叫。小女儿责怪它说:“人尚且没得吃,你想要吃吗?你不顾念平时(对你的)养育之恩,不报答恩情,反而嗷嗷叫是来令人憎恶吗?”猫呦地叫了一声,好像答应了似的,一跃跳上屋顶离开了。

没过多久,猫衔着一样东西扔到老翁的怀中,(老翁)一看这东西,是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上面点缀了二十多颗宝珠,光亮明净圆正,价值千金。老翁惊讶地变了脸色,说:“猫虽然是通灵之物,只是窃取的东西,污辱我的品行,况且恐怕丢失物品的人家,会冤枉到婢女仆人,这是性命攸关的事,该怎么办呢?”他的妻子、女儿说:“你说的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井上的李子,难道没有主人吗?廉洁之士尚且能摘取它,(这)叫作饥不择食。况且这东西自己到了(这里),一定是天神怜悯你,借(猫的)手来接济(你),难道全是猫的功劳吗?姑且先抵押宝珠换钱,度过(眼前的)日子,再暗自寻访丢失这东西的人,明确告诉(他)这里面的原因并归还他,(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老翁不得已,姑且听从了她们的建议。

第二年(老翁一家)到处寻访(失主),没有丢失东西的人家。(老翁)才赎了宝珠,再把它卖了,(老翁)就是凭借卖宝珠发家的。

4. (1)C (2)①故意 ②回头看 ③已经 ④珍惜 (或:珍爱、珍藏) (3)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 (4)(朱崖)说(拐杖)是大宛国人所赠送的竹子(做的),只有这一根是方的。(重点字词:“云”“遗”“者也”) (5) 贾胡“惊叹”是因为主人将奇石洗磨,使之失去测时(或:天然日晷)的奇特功用;朱崖“嗟叹”是因为老僧附庸风雅,将竹杖削圆并涂上油漆,破坏了它的价值。(意对即可) (6)事物有其内在价值,贵在自然天成和与众不同,要顺其自然,不要随意破坏,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甲文参考译文】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案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西域商人)总共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一直没有卖出。有一天,(石头的主人)(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第二天,西域商人来了,大吃一惊,惋惜地说道:“这本是一个稀有的宝贝,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石头上排列着十二个孔,按照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像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后一个网结好,前一个网随即就消失了,(这)是天然的日晷啊。现在(石头磨损,)像蜘蛛一样的东西(也)磨损,还有什么用处呢?”(西域商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乙文参考译文】太尉朱崖,两次出任浙右的长官。第一次罢官的时候,(他)去甘露寺游玩,借机拜访并向寺里的老和尚道别说:“我奉朝廷命令西行,恭敬地来和你告别。”喝茶完毕,(朱崖)将要告辞了。朱崖说:“从前(我)有个客人送(给我)一根筇竹拐杖,姑且送给您表示告别了。”(于是)(他)马上令(仆人)取来拐杖,(仆人)一会儿就拿来了。这根拐杖虽然是竹子(做的,)但是(杖身)是方的,把手以上,节眼、根须从四面对称长出来,天生就很可爱。并且(这是)朱崖所珍惜的宝物,(一看)就能知道。(朱崖)离开后没几年,再次到朱方做官,过了三天,(朱崖)又来到甘露寺,问(老和尚)从前(送给他)的拐杖在哪里。(老和尚)说:“至今(我)还珍藏着它。”朱崖请求(他)拿出拐杖来看看,(拿来一看,)原来老和尚已经把它削圆并涂上漆了!朱崖(回去后)整天感叹悔恨,从此不再去见这个老和尚了。朱崖珍藏了许多古代的东西,(他)说(拐杖)是大宛国人所赠送的竹子(做的),只有这一根是方的。

5. (1)①居住 ②给予,赠送 ③妻子儿女 ④告诉,对……说 (2)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之”都解释为“的”。A项为“代词,他”。B项为“助词,无义”。C项为“动词,‘到、往’”。 (3)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4)示例一:赞同。列御寇知道郑子阳不是一个贤明的人,为了避免受他连累,即使生活困苦,也不接受他的馈赠。 示例二:不赞同。列御寇自己生活穷苦,连妻子儿女也跟着他受苦,不能算是有道之士。

【参考译文】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有人对郑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家里而受到穷困。您难道不喜欢有道之士吗?”郑子阳立即命令官吏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见使者,两次拜谢并拒绝接受,使者只好离开了。列子进(屋后),他的妻子看着他拍着胸脯(埋怨)说:“我听说做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现在(我们)挨饿,郑子阳派人来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这些粮食),(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子阳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的,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又会根据别人的话(去办),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后来,)列子去世了,百姓们果然作乱杀掉了郑子阳。

6. (1)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2)①制作 ②跑,疾走 ③憎恶 ④大概 (3)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 (4)从他烧圆转之器,不愿与秉持这种处世之道的人为友的决绝态度,可以看出他正直、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这玩具,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元子的)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这玩具。等(他)看到圆转玩具,(他)就跑过去把它烧了。(公植)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为人方正做一个地位卑贱的人,也不圆滑世故去做公卿。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也不能为人圆滑而显贵。’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悦婴儿?(婴儿)从小喜欢圆,长大后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经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在家喜欢婴儿玩圆,出门在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叫来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说(和我)绝交。(唉!)我和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啊!”

7. (1)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2)①改变,转变 ②满 ③图谋,谋取 ④出使 (3)诸侯(的心思)是不一致的,就如同把很多鸡绑起来不能一起栖息到天亮一样。 (4)在用人上,秦惠王有知人之明。商鞅治秦虽然大有成效,但只是凭借强力推行,并没有真正取得百姓的拥护,从他死后百姓并不怜悯他可见一斑。弃商鞅,固然有秦惠王为自己老师报黥劓之仇的私心,但也顺应了当时秦人的心理。采用寒泉子的建议放弃自己原先所选的白起转而派遣张仪出使诸侯国,最终成功地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事实证明也是个正确的选择。(言之有理均可)

【甲文参考译文】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国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涉及太子,(也依法惩治,)对太子的老师处以黥劓之刑。满一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军队实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商鞅的)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罢了。秦孝公在实行新法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秦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秦国的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商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而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好好图谋一番。”商君返回后,秦惠王马上就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但是秦国人并不同情(他)。

【乙文参考译文】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欺负我们太甚,(他)企图凭一个人的雄辩之术,来改变东山六国君主(的政策),企图连结合纵之盟来抗拒和欺扰秦国。赵国本来就自负兵力雄厚,所以就首先派苏秦用重礼联合诸侯订立合纵盟约。(然而,)诸侯(的心思)是不一致的,就如同把很多鸡绑起来不能一起栖息到天亮一样。我(为苏秦的事)痛恨已久。我想派武安君白起去(会见崤山以东的各国诸侯),让(他们)明白天下的局势。”寒泉子说:“不可以(这样)。攻城掠地,可以派武安君(率军前往);(然而)假如出使诸侯、为我们秦国争取利益,(那大王)就应该派张仪才行。”秦惠王说:“(我)(完全)接受(你的)意见。”

8. (1)A 【解析】A项“阳”都是“水的北岸”之意。B项“更”分别解释为“改”和“还”。C项“奇”分别解释为“瑰丽”和“感到奇怪”。D项“可”分别解释为“可以”和“大约”。 (2)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啊。(意对即可) 【解析】逐字逐句翻译,关注重点字“凡”“皆”“出”“盖”“上”等,并根据上下文,补充出一些省略的成分。 (3)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解析】根据动作先后,在“负土累石”后断一处,在“塞其隘”后断一处。 (4)当地居民有的称之冉溪,有的称之染溪,莫衷一是,争论不休。(意对即可) 【解析】根据文意,答案应在第一段中寻找概括。 (5)示例:愚公下定决心移山,并看到“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其“愚”实是志向远大、目光长远(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柳宗元在文中以“愚”自称,并以“愚”来命名溪、丘、泉、沟等景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秀美的景色一样无人赏识而“无以利世”。因此他是以“愚”自嘲,借“愚溪”比喻自己,透露出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激愤。(答出对“愚”的不同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意对即可) 【解析】“愚公”的“愚”应从“志向远大”“似愚实智”的角度分析,而文中作者的“愚”其实是一种自嘲,分析时都要结合文本。

【参考译文】灌水的北面,在那里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人曾经居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所以叫它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小溪,(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不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字)了,所以(我)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把它买下来,(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啊。(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我派人)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池子的中央是愚岛。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这条溪水)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9. (1)①大腿 ②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A】句运用从正面进行类比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B】句运用从反面进行类比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有一定的秉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但)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着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那么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中说:‘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把勤于学习当作美德。”

10. (1)越三年/而其所事者物故/欲复归/而田与庐皆易人矣。 (2)①改变 ②盼望、企盼 ③同“汝”,你 ④丢弃 (3)(如果你)三年都不回来,那么你管的田地和房屋,我就派给别人经营了,(你)可别后悔啊! (4)B

【参考译文】狐邱的郊野有一个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的人,农田收入少,(他)就常常想改变他的职业,但没有(找到)比务农收入多的。他舅父的儿子给邑大夫掌管车马,回家时穿着华丽的衣服,(他)见了也盼望(能干那一行),于是就弃农去干掌管车马的差使。他的主人说:“这可是你自己要去的,我没有撵你啊,(如果你)三年都不回来,那么你管的田地和房屋,我就派给别人经营了,(你)可别后悔啊!”(他)长跪着道别说:“是。”过了三年,他所侍奉的主人死了,(他)想再回去(务农),但耕地和房屋都更换了主人。旧主人可怜他,就招收了他,但他的邻居都责怪他丢弃旧业而违背常理。因此,(他)感到惭愧,不敢再(回去),(最终)饿死在路上。

11. (1)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①告诉(或:对……说) ②等到 ③更加 ④道歉 (3)AB 【解析】A项的“以”都解释为“把”。B项的“而”都表承接。C项的“之”分别解释为“代词,指裴琰之”和“动词,‘到、往’”。D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到”和“在”。 (4)①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 ②全州的官员都来围观,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 (5)①裴琰之喜欢游玩,工作漫不经心;②他为人特立独行(或:恃才放旷);③他的处事方式不合常理,未能获得当时官员(或:主流社会)的认同。 【参考译文】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每天)只是以玩乐为主要的事,一点也不 关心(处理)公文。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罪他而去询问户佐。户佐说:“司户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恐怕不善于处理公文。”过了几天,李崇义对裴琰之说:“同州的公务本来就繁多,司户尤为突出,你何不另外谋求个京城里的官当,没有必要滞留在这里。”裴琰之只好点头称是。又过了几天,司户应该办理的公文堆积,大家偷偷议论,认为裴琰之不会撰写公文,只会玩乐罢了。后来,李崇义召见裴琰之,严厉地对他说,要请示(朝廷)将他免职。

裴琰之出来问他的户佐说:“有多少公文案卷?”(户佐)回答说:“着急处理的有二百多份。”裴琰之说:“(我以为)有多少呢,竟如此逼迫人!”(他)命令每件等待处理的案卷后面附上十张纸,又命令五六个人给(他)研墨点笔。左右的人只是勉强答应罢了。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他)倚着柱子处理案件,词意奔放,文笔华美,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写完的纸如飞一般落下。全州的官员都来围观,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处理完的)公文案卷送到李崇义那里,李崇义一开始还问:“司户会处理公文吗?”户佐说:“司户手笔太高了!”(李崇义)仍然不知道裴琰之的奇异才能,等到(他看了)四五十卷公文,(发现)词句语言更加精彩。李崇义惊奇惭愧,召裴琰之来,走下台阶谢罪说:“你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何必隐藏锋芒,(这)都是我的过错啊!”这天(裴琰之的)声名就震动了全州。

12. (1)又以见吾母少寡而子幼/能克成其家/不失旧物。 (2)①曾经 ②结交宾客(或:招待宾客) ③更加 ④是 (3)别人都买了许多蜀地的物产带回故乡,你父亲却不买一件物品。 (4)①怕这张图因为时间长而损坏。②作为家传旧物,让子孙不忘祖先清廉的美德。③彰显作者母亲的持家有道。

【参考译文】我命不好,小时候就死了父亲。先父在绵州做军事推官的时候,我才出生。(我)长到四岁,先父就去世了。我是个孩子时,先母曾经对我说:“我嫁到你们欧阳家时,很穷。你父亲做官特别廉洁,又对一切事物均无嗜好,只喜欢结交宾客,从不考虑自己家中有无备酒饭(的钱财)。(你父亲)在绵州(任职)三年,别人都买了许多蜀地的物产带回故乡,你父亲却不买一件物品,而把薪俸用在接待宾客上,也就没有剩余的(钱财)了。(你父亲)任满离职时,只有一匹丝绢,(用它)画成了六幅《七贤图》,说‘这七位君子,是我所敬重的’。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蜀地物产了。”后来先父调泰州任军事判官,在任期内逝世了。等到我十多岁时,家里更加穷了。每年四季设席祭祀祖宗时,(先母)就把这《七贤图》挂在墙壁上,先母必定指着(它)对我说:“(这是)我们家(珍藏)的(唯一)旧物啊!”

过了三十多年,这幅画破旧了,色彩也暗淡了。(这时)我也算已跻身朝堂,担心这幅画日子久了,会更加陈旧腐坏,于是就拿出这《七贤图》,叫画工把它装裱成画轴,(这样)便可再保存百余年。(我)把(它)作为欧阳氏的纪念品,而且能使子孙不忘先祖的清廉风尚,并显示我先父好客尚义(的美德)。同时还可作为我母亲年轻居孀,儿子年幼,却能担负起持家治业的重担,不损弃先父遗物的见证。大概自先父去世后二十年,我才科举中试。现在又过了二十三年了,事情的经过(大约)就是这样,(我)才给(它)作赞并加序言。

13. (1)①有人 ②栖息 ③这 ④离开 (2)B 【解析】A项“食”字分别解释为“吃”“同‘饲’,喂”。B项“国”都解释为“国都”。C项“患”分别解释为“忧患”“担心”。D项中“而”分别为表修饰的连词和表转折的连词。 (3)①惠子在魏国(或:梁国)当宰相,庄子前去看望他。 ②(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两黄金给鲁仲连祝寿(或:祝福)。 (4)①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或:淡泊名利)。 ②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或: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或: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解析】第①题可从【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鲁仲连对待名利的态度角度分析。第②题可从二者的语言分析各自表明意趣的方法。

【乙文参考译文】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酒宴(款待他)。(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两黄金给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有品德的人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却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说要收取报酬,这就是商人(做生意)了,我鲁仲连不忍心做(这样的事)。”于是(鲁仲连)辞别平原君而离开(赵国),终身不再露面。

14. (1)①散步,漫步 ②只是 ③到……去 ④最终,终于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①(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③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宦途失意的苦闷。 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乙文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患。苏轼说:“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投资安全的配资平台,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苏轼派人)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很紧急了,(你们)虽然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卒长)就率领他的兵卒拿着箕畚、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木头筑起防护堤,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姚长子朱崖苏轼裴琰李崇义发布于:江苏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